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南华要闻>>正文
 

 

加强内涵建设 提升专业特色

——透视南华大学“十二五”核学科特色发展之路

2014-10-08 10:36 刘红利 /学生记者 胡玮 张丹旋 粟文韬 

2014年,学校办学硕果累累。获得国家核应急办、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卫计委、公安部、总装备部、环保部等八个部委批准的“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承担为全国核设施单位及各级核应急管理部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核应急相关的宣传和培训任务;获批“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队,承担华中地区核应急医学救援和快速处置任务;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学校设立5个重点学科实验室;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是学校“十二五”期间加强核学科建设发展取得的成绩,凝聚了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和汗水。

近年来,在现有办学的基础上,学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打造核类学科群,提升学科特色,谋求长远发展。先后与省部政府机构、核工业四大央企、大型科研院所、国内外100多所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2013年,学校整合全校核类相关资源申报获批了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核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现已经成为全国核类人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示范性基地。

2013年,学校整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核四O四有限公司、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中核四川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等国内12家协同创新中心单位相关资源,率先成立了湖南省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中心的成立,得到了湖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获首次资助建设经费,现第一批经费已经投入中心机制体制改革、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等环节。中心将围绕核资源开发、核能工程技术、核燃料循环安全技术与装备三个平台展开合作,培养、汇聚多学科交叉人才,服务国家核能行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和湖南省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为国家核事业发展和湖南省“四化两型”、“四个湖南”建设做出贡献。

此外,学校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单位签订了《关于建立“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协议》,依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申报获批了“国家级南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大学生校外工程实验教育中心”。申报获批了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地--“辐射技术应用-核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等。

2011年至2014年,学校核学科项目总量约达177项,经费约3300余万元。国防军工项目11项,约3600余万元,为学科开展各类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学校核类专业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办学层次完整,招生规模大,覆盖核产业链,现设有10个核类学科本科专业、13个硕士点、11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核专业学生2000余名,涉核专业近10000名。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学科特色

“核资源工程学院前身为1959年成立的衡阳矿冶工程学院采矿工程系,是国内唯一一所以铀矿冶为特色的核学院。学院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大对特色学科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学院在整合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引进核类学科博士10余名,科研领军人才1名,并选派一部分教师到国内外名牌高校、科研院所访问学习,有效提升了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核资源工程学院院长谭凯旋教授说。

为努力打造核类学科群,提升学科特色,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核类学科建设,在积极建设已有核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基础上,积极申报新的核类专业。同时,加强核专业与通用专业的融合,把通用专业建设为有明显核特色的具有极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专业。核科学技术学院肖拥军老师说:“近年来,学院也选派了一部分教师到国内外访问学习。2013年,李小华教授到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Commerce作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罗文教授进入欧洲霍里亚胡卢伊国家物理和核工程研究院(IFIN-HH)作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参加了一些国内、国际合作项目。学院还推荐一批教师到清华大学、上海物理应用研究所等高校院所进修学习,拓展了年轻教师的视野。学校其他学院也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创新培养模式 输送高质量人才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扎根、甘于奉献”,这是用人单位给学校毕业生的评价。

2013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分别授予学校“中国核工业人才培养基地”称号。“十五”和“十一五”连续被中核集团授予为“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核工业央企、军工单位和国防科研院所选拔毕业生时,将南华大学毕业生与“985”、“211”高校毕业生同等对待。

“十二五”期间,学校培养以核技术与应用、辐射防护、核安全工程、核化工与燃料循环等专业为主的高级专门应用人才,有70%就业于国防、核工业、环保等核工业系统。核技术学院、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5%以上,硕士、博士毕业生高达100%。

核资源工程学院毕业生紧密结合行业和专业特色,以祖国和行业需要为坐标,6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到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地的艰苦行业就业。核资源工程学院学生辅导员员郑宇老师介绍,从2008年起,学院每年均有100多名毕业生到甘肃、青海、宁夏、陕西、西藏、新疆等西部6省区就业,2014年增加到170余名。该院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就业的毕业生中,明显呈现“三多”趋势,即学生党员多、学生干部多、优秀毕业生多。

“积极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院很多毕业生习惯性的选择。”核资源工程学院院长谭凯旋说。

这样的就业价值取向缘于“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深深地融入了每一名学生的血液之中,学院逐步形成了就业选择以国家为先,以事业为重,以奉献核事业为荣的优良传统。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色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根据核工业发展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打造核类专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借助学校与政府和央企共建南华大学的势头,以及学校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校企联合培养核类人才政策,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实现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核科学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根据企业的需求,学校还开展了订单式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江苏核电有限公司、中广核开展“订单联合”式和“专、本、硕”各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探索“核类专业实践教学‘2+1+1’和‘3+3’人才培养模式”、“核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和“核类专业‘3+1’培养模式及基地建设的创新研究”等教育改革思路,与中核404有限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核北京核仪器厂合作开展“3+1”人才培养,即学生在校进行3年理论学习后再到企业进行一年的实践学习,此后又推出“3+3”并行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即产、学、研+本、硕、博等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亮丽品牌 助推产业发展

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氡实验室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家单位提供了技术服务,涉及国防系统、环保系统、卫生系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国土资源系统、铁道部、国家地震局、国家煤炭局等部门所属单位,每年为国内多家单位检定各类测氡仪300多台(件),接待高校、科研单位及相关技术部门来氡室对有关氡方面的技术咨询、仪器测试研究、比对约200多次,提高了氡室的仪器、设备及技术的利用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十二五”期间,学校利用工程检测中心为社会开展建材放射性检测、土壤放射性核素、室内氡及子体水平、表面污染物、场所γ剂量率,χ、γ个人剂量等项目调查,已为湖南省的放射性从业人员提供了1万多人次技术服务。

核技术研究中心开展课题研究40余项,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签约合作项目200余万。

学校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还全心全意为发展我国核事业献计献策。

目前,该中心为核电站和核工业完成43个安全系统工程建设咨询服务项目,中国核电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与控股股东准入资质研究等多个课题。

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核技术开发中心应邀承担安保辐射环境监测。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批核专业研究生利用仪器对会场进行了安保监测,获得了大运会主办方的高度赞誉。

学校成功打造核技术综合实验平台,已与中核北京核仪器厂实现产业化,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家环保部授权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南华大学培训机构”,为全国放射性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3000余人次,为中核404有限公司、桃花江核电站、大唐电力有限公司耒阳电厂、株洲电厂、湘潭电厂、核工业司等单位举办工程硕士班、为全国多个核电站培举办上岗人员培训班近20期。核设施安全工程与退役处置技术的研究及时适应了国家核行业之急需。

学校成功研制的反应堆裂变气体氮泄漏监测系统,现装备于核电站和核潜艇上。近年来,学校还完成了核电产业与区域经济的拟生态系统研究、核电产业与区域的动力系统分析和湖南省核电产业发展的模式与对策研究等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为国家核工业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上一条:南华大学举行2014年第六次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
下一条:南华大学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离退休老干部座谈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