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校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52项,资助金额1969万元,占全省13所高校923项的5.63%,在全省省属高校中位居第一,较上一年度增长了79.3%。这是我校国家级科研项目在近三年来大幅度增长基础上取得的又一次突破。
2009-2011年,全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2项,是2000-2008年获批总数的1.48倍。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从2002年的1项到2011年的27项,增长了26倍。特别是2011年获批52项,资助金额1969万元,在数理科学部、化学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地球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信息科学部、管理科学部和医学科学部8个学部均获得资助,资助项目类型增加到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专项基金和国家合作与交流项目等5种类型。数量较大幅度增加,资助领域和项目类别明显扩大,这一成绩的取得,无疑是学校正确决策、职能部门精心组织、科研人员拼搏进取的结果。
高端谋划突出特色 激励机制作用凸显
实现高水平科研项目与成果的突破是创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学校就如何找准科研项目申报的突破口,提高申报成功率,组织开展了大范围的调研和多种形式的研讨。结合调研成果,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核特色、医品牌、环保优势等特点,鼓励多学科交叉、鼓励跨学科申报,走一条以核为特色、核医相结合的科技发展之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学科分布情况证明了这一思路切合实际、富有成效。初步统计,2010年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属于核、医和环境学科领域的占93.1%,2011年占92.3%。
学校于合并初期、2006年、2011年先后三次修订完善一系列科技管理文件,加大科技奖励力度,规范项目管理。学校人事制度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列为教师职称评定、业务岗位设定、院系和科技人员绩效考核、学术荣誉评审的重要指标。这些政策措施发挥了较好的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申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30项上升到2011年的271项。近三年申报总数达到756项,是2001-2008年申报总量的1.3倍。
基础科研能力不断夯实 高水平项目精心打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不但要求具有创新性,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和研究积累。学校针对博士、博士后、归国人员和学术带头人,分别设立科研启动基金,每年组织1-2次“校基金”申报工作。同时,高度重视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和争取立项。通过“校基金”和“省基金”资助项目的科研实践,培育了一批科研骨干,形成了专业结构合理、科研力量较强的课题团队,为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奠定了坚实基础,发挥了预研和“催化”作用。统计显示,2011年度,学校5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中,有25人曾获得“省基金”资助,占48.08%,其中面上项目获得者15人,占面上项目总数65.22%;青年项目获得者9人,占青年项目总数33.33%。有27人曾获得“校基金”资助,占51.92%,其中面上项目获得者13人,占面上项目总数56.52%;青年项目获得者11人,占青年项目总数40.74%。
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平台、科研基地和创新团队,有利于集中力量和智慧,为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的申报提供保障。近年来,学校明确建设目标和要求,确保经费,严格遴选,积极培育,注重提升,取得了积极成效。培育建成(建设)了省部级重点学科和国防支撑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8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社科研究基地3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省部级创新团队和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8个。这些学科平台、科研基地和创新团队构成了学校的科技创新体系框架,成为获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高地和主力军。
科研管理注重实效 指导服务双管齐下
科研管理部门大力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指导工作。一方面,多次邀请基金委相关专家来校讲座,咨询了解各学科研究动向和基金申报的注意事项。另一方面,组织校内专家到部分学院、附属医院,开展针对性的申报指导讲座。学校、学院还通过组织项目申报动员会、申报工作总结会、项目获得者经验交流会、基金工作新闻报道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基金项目管理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校长、主管副校长要求并带领科技管理人员深入到各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基金项目申报动员和科研能力建设调研,及时掌握各单位的科研特色和前期积累情况,并明确各单位组织申报和争取立项的任务指标。今年附属南华医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上实现了零的突破,一举获得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科技管理工作者创新形成“早、严、实、紧”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基金管理工作水平。
一是申报部署早。尽早安排和部署申报工作,每年10月开始分别召开各种类别、各种人员的申报动员会,宣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分析年度项目指南,指明申报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
二是形式审查严。采取申报者个人把关、二级单位审查和学校科技管理部门复审三道程序对各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制定了形式审查要点和流程,力保标书形式合格,明显降低了项目初筛落选率。
三是专业指导实。要求各学院、附属医院组成由院学术委员会成员为主,校内外专家为辅的评审小组,采取现场答辩或书面评审等方式,对本院提交的申请书进行专业评议和把关。科技处根据需要,组织校内外专家对部分标书进行重点评审。两级同行专家评审,进一步提高了申请书质量。
四是后期跟踪紧。从3月份上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标书到8月份立项结果公布,每年的这一期间,学校领导、科技处和申报者个人都高度重视项目跟踪,多渠道多方式收集各阶段的评审信息,及时、恰当沟通,宣传解释项目特点和基础以及学校特色和优势,增强评审专家对项目、对学校的了解度和认同度。
科研人员拼搏进取 学科力量整体发挥
广大教师以拼搏进取的精神,扎实准备前期工作,精心写作项目申请书,踊跃申报、全力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涌现了一批收获丰硕的集体和个人。据统计,2000年以来,全校共有123人获得17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获得5项者1人,4项和3项者各5人。医学院、药学与生命科学院、核科学技术学院等均取得瞩目成绩。
核科学技术学院在核测控技术、气载放射性测量与防护、核电反应堆泄露监测技术等传统优势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加强高水平团队建设,在核能科学工程和核物理理论研究上崭露头角,核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等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已初步形成,为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课题的组织申报和争取立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病原生物学学科为了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质量,学科带头人吴移谋教授在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发布时,就要求大家仔细阅读研究,并查阅近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本专业申报内容资助情况,了解各个学部的资助方向和资助重点。老师们利用寒假完成标书撰写后,学科带头人组织全体老师针对项目立论依据、技术路线、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申请经费等内容进行仔细讨论,指出不足之处,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学科集体力量的优势,在切磋、交流中,不断修改完善标书,同时请有经验的申请人修改、讲座,从而提高标书的质量,提高了中标率。近5年,该学科共获纵向立项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平均每年3~4项;获科技部重大专项子项目1项,教育部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1项,省、厅级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达700余万元。病原生物学团队于2010年被评为“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这充满丰收喜悦的金秋,全体南华人在回顾、总结前期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时,也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为实现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加速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争取重大研究项目和重大成果”的新目标而努力!